跳到主要內容

「硬舉」之你下背痛了嗎?中醫。治療下背痛。針灸

【聖誕樹上的刺】

  近年來健身風氣盛行,健身三大經典動作你知道幾個呢?除了大家都只知道的馬甲線、人魚線、鯊魚線。今天要來拔聖誕樹上的刺,什麼?聖誕樹上面有刺嗎?

  在健身經典三大動作「胸推、深蹲、硬舉」當中,訓練背部肌群最重要的就是硬舉。硬舉主要可以強化身體後側的肌群,如:臀大肌、股二頭肌、下背部肌群。那什麼是聖誕樹呢?見圖,他是豎脊肌,擴背肌,和胸腰筋膜圍繞而形成的部位,是一個比馬甲線或人魚線更難得到的健身成就。  硬舉雖然可以訓練背部肌群,同時也造成很多人下背痛的原因之一,當背痛時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的更嚴重的會麻到腳伴隨下肢無力感,這就是聖誕樹上的刺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些問題呢?現代人久坐造成臀肌無力,多使用彎腰來代替髖動作,而在硬舉時是以髖部動作為主(髖絞鍊),而不是平常比較常使用的彎腰、或是膝蓋伸直的動作(深蹲到站起)。所以在硬舉時如果維持了日常生活的錯誤習慣,都可能造成運動傷害的發生。相對的學習硬舉可以學習使用髖部出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穩定下背,避免做出傷害下背的姿勢,更能保護好你的腰。

這一段時間來,因為硬舉而下背痛的看到好幾個,可能有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下肢麻、無力;或是硬舉後胸腰筋膜受傷,局部疼痛伴隨上肢動作誘發腰痛;或是硬舉後局部下背刺痛感,單點壓痛,不適感可能傳到腳;更嚴重的是在硬舉後出現跛行。

【聖誕樹,種起來】

  上一次講到硬舉之後,大家會對硬舉感到害怕嗎?硬舉是一個需要多次學習的動作,除了基本的核心穩定的力量,再來主要的背後肌群發力,一直到動作的連貫性,不管是初學者,甚至連可以舉起將近兩百公斤的壯漢們都有可能因為硬舉而造成背痛。但是練起來以後對於預防下背痛是很好的一個運動。就像雙面刃一樣,成功的使用他就是利器,錯誤的使用他,就會刺傷自己。

硬舉的網路教學影片實在太多了,可以挑個巨巨或是水水的影片都教的很好,但是其實重點都在幾個。就用國小生的作文起、承、轉、合來看吧

1. 起:預備位置,將後側線繃緊:
以傳統式硬舉為例,雙腳站立找到重心,雙腳打開的距離多是髖關節的寬度。槓子會放在腳的中心,靠近脛骨。之後就是肩胛用力,手打直,就像拉一條橡皮筋一樣,把他拉緊之後才能讓力量連續,要感受從腳傳到背部的張力。
2. 承:穩定的核心力量才能讓力量從腳傳到腰
利用閥式呼吸(吸氣後用力憋氣,有點像是用力大便的感覺)創造出足夠的腹內壓,同時核心肌群(橫膈膜、骨盆底肌、腹肌群、背肌)共同用力,創造出強大的腹內壓,可以幫助穩定脊椎。如同輪胎充飽氣一樣,可以支撐更大的重量,核心的穩定可以讓力量更順利的傳遞。

3. 轉:髖絞練動作如同齒輪
硬舉過程的動作最重要的就是髖絞練動作,就像齒輪一樣,利用臀部的力量將重量拉起。最後完成動作後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下背疼痛,有的硬舉過程會先將膝蓋打直再用腰的力量拉起,有的動作沒有完全,骨盆停留在前頃位置沒有回到中立位,有的是到了中立位後又將腰過度後伸。這些動作會讓下背如同槓桿般,要做出比槓鈴重量更大的力量讓腰部承受更多力量才能維持平衡。

4. 合:結合全部的動作回復上一動作
硬舉最後就是把重量放回,回復到最開始。其實就像是倒帶一樣,怎麼提起怎麼放下。但在此時最怕的就是只有彎腰,膝蓋沒有跟著一起彎曲。最好的硬舉軌跡就是直上直下的I型,常見的因為動作失去連貫性,為了閃開膝蓋,槓鈴軌跡會繞一個倒C型,或是畫出一個h。這些動作可能都會造成腰部肌肉要承受更多壓力。

【推倒聖誕樹的腰痛】

  動作做錯確實會造成下背痛,但其實不管是硬舉還是各種動作,都有可能會因為核心不夠穩定,在突然用力的時候造成組織的傷害。如果真的遇到要怎麼辦呢?首先要先了解腰的解剖,主要是肌肉、韌帶、椎間盤、小面關節構成脊椎的穩定性。這些組織都有可能會受傷,所產生的症狀也不盡相同,如最常聽到的椎間盤問題,在垂直的力量和矢狀面(前後)的力量椎間盤是可以承受很大的重量的,但是在垂直力量合併剪力下對於椎間盤造成的張力是最大的。椎間盤外層所包覆的叫做環狀韌帶(想像成包子,外皮是環狀韌帶,裡面肥美的肉餡就是椎間盤),環狀韌帶上面有很多小神經,在環狀韌帶撕裂會有十分的擾人的疼痛,只要椎間盤壓力產生改變都可能會誘發疼痛,如:姿勢的改變(坐到站,彎腰到起身)、或是坐著(如大便)。還記得三角纖維軟骨的故事嗎?這裡的組織一樣是缺血的組織,修復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年計算的疼痛)。再來慢慢的環狀韌帶破裂椎間盤的組織可能會凸出來(皮破了,油亮亮的肉餡就會留出來),壓迫附近的神經造成疼痛、感覺異常,甚至是無力感。聽了這麼恐怖的解釋後,你還敢運動嗎?

  要記得其實椎間盤的問題不會是單一因素就造成疼痛(除非外傷),常常都是長期姿勢不良造成一些肌肉忘記怎麼用力了,又多次的錯誤動作摧殘下,才會造成組織受傷,受傷之後又更會造成肌肉緊繃,疼痛如同漩渦般旋轉永不停止。所以從這些資訊中學到,做硬舉的時候,盡量維持下背中立位,避免做出水平面的旋轉,如果有髖關節或是踝關節的動作受限,都是需要先矯正的。避免在做硬舉或是深蹲的時候身體負重又旋轉,更容易造成椎間盤受傷,而硬舉的動作也是需要多次練習才能熟練。初學者有教練的教學是能避免受傷的,從呼吸的方式,一直到核心的建立,最後是動作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治療腰痛來說,中醫說「上醫治未病」,在還沒發生的時候,要先預防疼痛的產生才是最好的方式,在典籍提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中醫認為腰跟腎有關,但是不是腰痛就是腎虧(最近有個教練也在腰痛,為了保護病人隱私,我不會說你是腎虧的)。腰痛是要分層次的,從中醫說的皮、脈、肉、筋、骨都有可能造成腰痛,針刺的深度也會解決不同的問題,從表層的胸腰筋膜,豎脊肌,再深一點的脊間韌帶,小面關節,椎間盤都是可能會受傷的。這些損傷造成的問題是需要審慎的檢查,因為問題會像是洋蔥一樣互相包疊,像是椎間盤突出一開始肌肉可能會反射性的保護造成緊張,如果只有單純觸診可能就會造成失誤。「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其脈澀,日輕夜重者是也。」。簡單的說,就是腰搬重損傷以後會有經絡阻滯和瘀血,轉身也痛,晚上躺著也很痛。治療多會取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和腎經的位置,針刺的深度我會選擇一部份在豎脊肌深度,一部份會接近骨頭的深度,慢性腰痛除了疼痛以後還會有肌肉失能的問題,給與足夠的刺激是可以幫助喚醒肌肉。除了腰部,往上到背或是往下到大腿後側尋找可能會找到張力較高的地區也會同時做治療。回家以後持續的活動都是很重要的,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活動,是可以增加局部循環幫助癒合也可以避免肌肉過度萎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響胸推的魔鬼。中醫。手腕痛。針灸。TFCC。三角纖維軟骨

你有在運動後出現手腕疼痛的經驗嗎?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損(TFCC),這是一個健身初學者一直到進階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影響訓練,日常生活一動到手就痛也很困擾。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主要是穩定橈尺關節與尺側腕關節的重要結構。最常見是在跌倒時手掌撐地伴隨手臂扭轉,或是在突然提重物手腕受力而受傷。常見的胸推動作、滑輪下拉、上博都有可能造成三角纖維軟骨受損。又因此處循環不好,癒合的時間會拉得很長。 三角纖維軟骨受損的疼痛主要會集中在手腕的小指側(尺側),在按壓尺骨小頭的時候更痛(Fovea sign),休息與保護是對三角纖維軟骨疼痛最好的方式。一開始要避免手臂旋前與旋後(手心朝上和手心朝下的動作),手腕後伸(向手背)或是尺偏(向小姆指),在運動時要用手腕護具或貼紮來保護。最好可以等到都不痛了再運動才可以避免他發作! 在中醫會用一些正骨手法讓腕關節的張力復正,只做尺側的關節通常效果不好,要連橈側的關節一起調整。再並用針灸在小腸經上做治療,但除了小腸經以外,我還會在三焦經和大腸經上尋找疼痛點,為什麼呢?因為橈尺關節的旋轉不穩定,就像翹翹板一樣,除了遠端受傷,近端同時也會受到影響。在治療後最好能持續保護固定關節直到2-4週無疼痛,再繼續進行重量訓練才不容易再讓他發作。

兩腳強、三腳勇。陰萎、陽萎、勃起功能障礙。中醫。運動。

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兩腳強、三腳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最近在日本的一個研究認為步距跟勃起功能障礙(以下簡稱ED)有相關,其實就是在講這個。ED是怎麼了?中醫怎麼看?怎麼改善? 首先要先了解ED,勃起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經控制,使血管舒張劑(一氧化氮、NO)於陰莖動脈和平滑肌內的濃度上升,造成動脈舒張,使海綿體充血;坐骨海綿體肌和球海綿體肌(骨骼肌)會壓迫陰莖海綿體的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增加勃起的硬度。而勃起功能障礙是指陰莖在性行為期間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也就是所謂的陽萎),主要原因分成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常見和心血管疾病因子的相關性很高,像是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缺乏運動、糖尿病,抽煙等等。 在一些國外的統計有1/3的男性有有中到重度的ED,而這些人多是因1.年紀因素 2.抽煙 3.高血壓 4.糖尿病 5.慢性腎臟病 6.肥胖 7.心理因素 8.心血管疾病史。研究認為ED在中老年人較易發生,是會降低其生活的質量。 而這些問題都是無法治療的嗎?回到前面提到的基本生理 1.神經興奮 2.血管舒張劑 3.盆底肌肉壓迫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只要能讓這些因素改善,就有機會改善ED。西醫最常使用的威爾鋼就是利用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來讓NO代謝的比較慢,能暫時恢復充血的功能,但是對於血管是沒有治療的效用的。但研究認為運動是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功能並增加血管舒張劑產生,所以運動反而被認為是改善血管因素ED中最好的治療方式。不僅可以恢復勃起功能,對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幫助的。 在統計中認為有持續的運動,無論是有氧或是阻力運動都可以。只要有足夠的強度就可以減少ED的機率,統計上認為會有14%-86%的改善。建議要有1.每週4次的運動,持續40分鐘的運動強度為中度至高強度(40%-70%的最大心率)。每週160分鐘,持續6個月,就有助於減少因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勃起問題。如果可以運動到一週200-300分鐘,對於ED的改善效果更好。也有研究認為阻力訓練和格鬥運動訓練是可以增加睪固酮。相反的在一些研究也比較了一些耐力型的運動員(如長跑、腳踏車),血中的睪固酮是較低的,同時也會影響性慾,但是不一定會ED。研究認為只要超過最大攝氧量的70%的運動強度,持續時...

中醫、小針刀、止痛、肌腱炎、五十肩、腰痛、下背痛、神經痛、沾黏

你聽過小針刀嗎?在google打上小針刀,大多是出現這些句子「小針刀是將中醫傳統針刺療法與現代解剖知識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醫療技術,主要是治療疼痛問題,損傷小、效果快。」。但是這一段話,能讓人了解多少呢? 小針刀顧名思義,就是小針在頂端有刀,因其尖端銳利,進皮後可以在組織做切割,和一般所使用的毫針有什麼不同,一般把針灸針用顯維鏡放大來看,針頭像是V字,而小針刀的針頭放大來看就像I字,前端是刃面。 針刀是現代發明嗎?其實在古代就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圓利針者,大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簡單的說在古代的針灸中,不是只有現在所用的豪針(一般所見之針灸針),還有許多各種不同的治療器具,當中「圓利針」就是現在所稱的小針刀,而他治療的就是疼痛問題。 中國有位黃教授說:「針灸學其實就是古代的解剖學」,從骨度分寸法(用身體的長短來表示穴道的位置)、體表標誌法(用身體較為突出的部位當成定位的位置)其實都是表面解剖學的應用,表面解剖學會應用在外科學開刀前的體表標誌、一直到注射時所使用的體表定位。從物理治療所學的表面解剖一直到接觸了醫學影像超音波後,除了體表的定位,更了解深度定位的重要性,慢慢覺得中醫所記載的文字都是有道理的。 小針刀也可像針灸針一樣用來針刺穴位,因針體比針灸針稍粗,刺激作用更強「 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在中國的研究,針刀可以 鬆解軟組織粘連和纖維化疤痕,解除病變局部血管神經的壓迫和牽拉,消除物理性的致痛因素, 改善局部血流,局部代謝物和其他化學致痛性運至迴圈血液,增加代謝。 消除病理性應力,使軟組織病理負荷減小或消除,進一步減輕 疼痛 。 針刀後 產生新的損傷, 因循環改善和功能恢復,刺激下又可啟動膠原纖維分解使 形成粘連和疤痕化的 碎片被細胞吞噬和溶解,改善 血管神經卡壓的情況 。 由於組織張力鬆解後使肌張力消除,配合推拿正骨手法,可以使關節結構的功能得到調整。 要注意的禁忌症: 1. 有凝血異常,容易出血傾向,如:血友病或服用抗凝血製劑者。 2. 局部有傷口潰爛,肌肉壞死及蟹足腫體質者  3. 懷孕妊娠者。  4. 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5. 有糖尿病史者。 「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