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醫、心水、心衰竭

之前有一天在診間,看到一位特別的患者。一開始走入診間踏著蹣跚的步伐,走一走就喘,走到診間的椅子坐下以後還喘了一下才有辦法跟我說主訴。「醫師我晚上都睡不著。」,一開始簡單的問診以後,眉頭一皺,發現病情並不單純。

你覺得他只是失眠嗎?其實不是的,背後的病情才是更讓人擔心的。心臟衰竭佔了美國醫療預算的1~2%,死亡率20~25%,在台灣大概每十萬人口有三百人有這個問題,當中有三高或心臟疾病(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高血壓性心臟病)的人,都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心臟的功能是負責供應血液到全身的器官,如果功能下降,就稱為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很容易在一次一次的住院當中,造成功能越來越低下而死亡的。所以心衰竭是需要一個多學科的團隊來進行介入,除了評估主要病因,還要了解潛在加重的原因。患者通常有許多的複雜醫療問題,其中一些與慢性合併症有關。

最常見的症狀是什麼?

「疲倦、喘、水腫」
喘(呼吸急促)通常是最嚴重的症狀,約佔一半,而疲勞約佔三分之一,其餘是腫脹或浮腫。疲勞症狀嚴重者,改善幅度最小,通常治療一開始會給利尿劑減少心臟的負荷,之後會對於其他的慢性合併症(如(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肌病變、高血壓性心臟病))進行治療。

依照紐約心臟協會標準委員會(NYHA)將心臟衰竭分為以下四級,等級越高越嚴重。
第一級:活動不受限制,普通活動時不會引起過度疲倦、心悸、呼吸困難或心絞痛。
第二級:活動輕度受限,從事日常活動(如爬樓梯、掃地等)尚可,但劇烈運動就會感覺呼吸困難、疲倦、胸悶或心絞痛。
第三級:活動明顯受限,但休息可緩解,從事日常輕微活動(如爬樓梯、掃地、刷牙)也會導致心悸、胸悶或心絞痛。
第四級:執行任何活動都會不舒服,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時,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疲倦、胸悶或心絞痛。

中醫怎麼看?

「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其實就是在描述類似心臟衰竭患者的水腫、喘、不能平躺的臨床表現,可能會出現下陰部的水腫。但是處理心臟衰竭,絕對不是單一方劑就能治療,主要的方向可能會調整肺、心、脾、腎等臟腑,除了藥物治療,還能進行針灸治療。臨床上常用的穴位是內關,神門和背俞穴。有的研究探討了針灸對心衰竭各種功能指標的改變,發現針灸可以改善心功能指標如左心室射出率,對心房利納素有也改善的作用。而針灸的治療來說,持續時間和次數可能會影響療效。針灸的時間為20-30分鐘,艾灸的時間平均為40分鐘左右。大多數研究歷時2至4週,每週3至7次。一些研究認為,行針也是影響針灸功效的重要因素,應根據疾病,患者的體質,經絡和穴位以及疾病的時間來決定而在一定的刺激強度下,留針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針灸的療效。除了治療以外,積極的控制水份和鹽份的攝取,適當的運動都是有益心血管功能的維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響胸推的魔鬼。中醫。手腕痛。針灸。TFCC。三角纖維軟骨

你有在運動後出現手腕疼痛的經驗嗎?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損(TFCC),這是一個健身初學者一直到進階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影響訓練,日常生活一動到手就痛也很困擾。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主要是穩定橈尺關節與尺側腕關節的重要結構。最常見是在跌倒時手掌撐地伴隨手臂扭轉,或是在突然提重物手腕受力而受傷。常見的胸推動作、滑輪下拉、上博都有可能造成三角纖維軟骨受損。又因此處循環不好,癒合的時間會拉得很長。 三角纖維軟骨受損的疼痛主要會集中在手腕的小指側(尺側),在按壓尺骨小頭的時候更痛(Fovea sign),休息與保護是對三角纖維軟骨疼痛最好的方式。一開始要避免手臂旋前與旋後(手心朝上和手心朝下的動作),手腕後伸(向手背)或是尺偏(向小姆指),在運動時要用手腕護具或貼紮來保護。最好可以等到都不痛了再運動才可以避免他發作! 在中醫會用一些正骨手法讓腕關節的張力復正,只做尺側的關節通常效果不好,要連橈側的關節一起調整。再並用針灸在小腸經上做治療,但除了小腸經以外,我還會在三焦經和大腸經上尋找疼痛點,為什麼呢?因為橈尺關節的旋轉不穩定,就像翹翹板一樣,除了遠端受傷,近端同時也會受到影響。在治療後最好能持續保護固定關節直到2-4週無疼痛,再繼續進行重量訓練才不容易再讓他發作。

兩腳強、三腳勇。陰萎、陽萎、勃起功能障礙。中醫。運動。

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兩腳強、三腳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最近在日本的一個研究認為步距跟勃起功能障礙(以下簡稱ED)有相關,其實就是在講這個。ED是怎麼了?中醫怎麼看?怎麼改善? 首先要先了解ED,勃起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經控制,使血管舒張劑(一氧化氮、NO)於陰莖動脈和平滑肌內的濃度上升,造成動脈舒張,使海綿體充血;坐骨海綿體肌和球海綿體肌(骨骼肌)會壓迫陰莖海綿體的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增加勃起的硬度。而勃起功能障礙是指陰莖在性行為期間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也就是所謂的陽萎),主要原因分成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常見和心血管疾病因子的相關性很高,像是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缺乏運動、糖尿病,抽煙等等。 在一些國外的統計有1/3的男性有有中到重度的ED,而這些人多是因1.年紀因素 2.抽煙 3.高血壓 4.糖尿病 5.慢性腎臟病 6.肥胖 7.心理因素 8.心血管疾病史。研究認為ED在中老年人較易發生,是會降低其生活的質量。 而這些問題都是無法治療的嗎?回到前面提到的基本生理 1.神經興奮 2.血管舒張劑 3.盆底肌肉壓迫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只要能讓這些因素改善,就有機會改善ED。西醫最常使用的威爾鋼就是利用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來讓NO代謝的比較慢,能暫時恢復充血的功能,但是對於血管是沒有治療的效用的。但研究認為運動是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功能並增加血管舒張劑產生,所以運動反而被認為是改善血管因素ED中最好的治療方式。不僅可以恢復勃起功能,對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幫助的。 在統計中認為有持續的運動,無論是有氧或是阻力運動都可以。只要有足夠的強度就可以減少ED的機率,統計上認為會有14%-86%的改善。建議要有1.每週4次的運動,持續40分鐘的運動強度為中度至高強度(40%-70%的最大心率)。每週160分鐘,持續6個月,就有助於減少因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勃起問題。如果可以運動到一週200-300分鐘,對於ED的改善效果更好。也有研究認為阻力訓練和格鬥運動訓練是可以增加睪固酮。相反的在一些研究也比較了一些耐力型的運動員(如長跑、腳踏車),血中的睪固酮是較低的,同時也會影響性慾,但是不一定會ED。研究認為只要超過最大攝氧量的70%的運動強度,持續時...

針灸一定會氣胸嗎?中醫。針灸。氣胸

今天有個患者問:「你針的這個地方是不是很危險阿。」 我:「你是看到最近的新聞嗎?其實針灸這個地方還好啦,但確實有的穴位就會相對的危險一點。」最近針灸的新聞對於中醫又是一個負面消息,原本中醫的利用率又不高了,又因為一些負面報導,可能會讓民眾更害怕針灸。 所以針灸到底多危險呢?在台灣中醫是很常被用來治療各種疼痛的,而在在西方國家針灸被認為是一種替代療法,在過去二十年西方世界使用率越來越高,在去年WHO也將中醫納入ICD。針灸在臨床被用於各種各樣的疾病,臨床證據針灸對於 1.背部和頸部疼痛 2.輔助受孕 3.頭痛 4.化療後的噁心、嘔吐 5.術後恢復是有幫助的。但是每個治療都不可能是完完全全沒有危險的。針灸還是會有一些併發症,絕大多數是因為輕微出血、血腫(6.1%),或是針灸後殘餘疼痛(1.7%)或迷走神經造成的暈針症狀如眩暈,噁心等(0.7%),嚴重不良事件(機率很低)可能有氣胸,心包膜填塞,脊髓損傷。 而當中氣胸是屬於嚴重不良事件當中比較容易發生的,什麼是氣胸呢?在肺臟有分為肋膜、和胸膜,當空氣進入兩者之間(肋膜腔),可能是因為肺泡和胸膜之間有互通或是肋膜和外界的大氣有相通。症狀可能有: 1. 突然劇烈的胸痛 2. 疼痛隨著時間而惡化 3. 乾咳 4. 突然無法解釋的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 決大部份輕度的氣胸,都是可以在保守治療下痊癒的,只要好好的休息,避免過度活動,肺部是會自行吸收空氣。 那要怎麼避免氣胸呢?其實在國外的統計,經過訓練後再進行針灸的嚴重不良事件的機率是是非常低的,估計為1:200,000。在英國有統計,針灸治療後氣胸近25萬次治療中發生過2次。那有那些穴道要注意呢?通常是經過胸前、背後、腋下的穴道可能會造成氣胸,如:中府、雲門、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肩井。其實很多臨床醫師應該跟本沒針過這些穴道了,但是如果真的有需要的話要注意那些呢? 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解剖結構,有危險的區域改由不同角度和方向的針刺以避免刺入胸膜或肺部。肺區在鎖骨中線至第六肋骨,腋中線延伸至第八肋骨,後側則是延伸至第十肋骨,而胸膜在每個面再延伸兩個肋骨。 特別重要的是要注意,在豎脊肌外側邊緣治療膀胱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