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傴僂?脊椎側彎?中醫怎麼看!!側彎可以運動嗎?

「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了,請問「傴僂」這兩個字怎麼唸?其實今天不是國文課,只是在找中醫對於脊椎側彎有沒有什麼紀錄的時候,找了很久找不到,就讓我來定義一下好了。

脊椎側彎是指脊柱在結構上的變形。通常是用柯布角(Cobb's angle)來定義側彎的角度,脊椎側彎是一個3D的變形,除了在冠狀面以外,橫斷面的椎骨旋轉和矢狀面的後凸都會影響脊柱的變形。在側彎的時候肋椎關節會讓脊柱的外形產生“凸”和“凹”的樣子。

嬰兒出生時出現的脊椎側彎,被稱為”先天性脊椎側彎”。先天性脊椎側彎代表胚胎在分節時產生的缺陷所造成的脊柱變形。而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其他類型的脊椎側彎,但目前找不到什麼特定原因,大約85%的病例是原發性的。根據出現的年齡,脊椎側彎可進一步分為嬰兒,青少年或青少年特發性而當中青少年特發性脊椎側彎(AIS)在這三類中患病率最高。這種類型的脊椎側彎發生於10歲一直持續到生長期結束。患病率取決於脊柱彎曲度和患者的性別。統計認為,女孩的機率明顯高於男孩(比例為4:1)。以下因素可能會有更高的機率:1. 女性 2.10-12歲的年齡(初經前) 3.存在胸廓曲線 4.出現的曲線大於25度 5.Risser sign為0-1(仍有生長潛力者。)

脊椎側彎是兒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見的脊柱疾病。通常側向彎曲度> 10°才被認為是脊椎側彎。常見除了側彎以外還帶有椎骨旋轉,最常見的是胸廓彎曲的後凸減少。而脊椎側彎可能是結構性或功能性的。功能性脊椎側彎可以矯正,多是由於姿勢或脊柱代償動作而發生。但結構性脊椎側彎是無法糾正或只能部分矯正,通常會用前彎測試來區分結構性脊椎側彎和非結構性脊椎側彎。

非原發性性脊椎側彎:可能是因1.椎骨畸形 2.脊柱的活動性穩定不足(包括脊長肌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如長肌),如腦性癱瘓,脊髓性肌萎縮等等。3. 間質性脊椎側彎,是被動穩定不足(由椎骨,小關節,椎間盤,黃韌帶和縱韌帶韌帶,關節囊和被動肌支持的脊椎韌帶)像馬凡氏綜合症,或開心手術後造成。

原發性: 1.嬰兒脊椎側彎:發生年齡為0–3歲,患病率為1%。嬰兒俯臥位可以減少側彎的角度,如果角度差異大於20度表示預後不良。2. 青少年脊椎側彎:發生年齡為4-10歲,佔兒童所有特發性脊椎側彎的10-15%,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肺併發症,>30度其中95%的患者需要手術。 3.青少年脊椎側彎:發展於11-18歲,約佔兒童特發性脊椎側彎病例的90%。成人脊椎側彎(成年人從頭開始脊椎側彎):這種類型的脊椎側彎在2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患病率超過8%,而在60歲以上的年齡提高到68%,因為脊柱的退化引起的。

常見症狀:

1. 脊柱側向彎曲 2.側身姿勢 3.一邊肩膀比較高 4.衣服常常從一邊滑落 5.局部肌肉疼痛 6.局部韌帶疼痛 7.肺功能下降(嚴重脊椎側彎) 8. 慢性胸痛 9.慢性腰痛

保守療法包括:運動,穿支架,徒手治療,鞋墊。早期發作性脊椎側彎(10歲以下)的患者,如果經過保守治療,但是Cobb角為50度或更大則會建議進行手術。在研究認為Cobb角為25-35°的女性患者可考慮使用支架,而大多的研究認為運動訓練對於脊椎側彎患者是有益的。

在脊椎側彎的治療,不能只看側向的彎曲,因為脊椎是立體的,要考慮的治療方向有 1.脊柱的三維變形 2.肌肉的協調度 3.雙側肌力平衡 4.肌肉耐力 5.本體動作控制 6. 活動角度 7. 呼吸能力 8.穩定能力。而運動訓練的目的能在矢狀平面拉長脊柱,使脊柱能反向旋轉,並利用反方向的彎曲而矯正脊柱。以縮短脊柱凸面的肌肉,延長凹面側的肌肉為原則設計運動。

中醫對於治療的原則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脊柱凸面的肌肉要縮短,凹面側的肌肉要延長為原則。針灸時可在凹面處的夾脊與膀胱經進行深刺,而凸面可以給與淺刺,正骨手法則以凸面為主矯正,但私以為純以手法矯正之效果有限,必須搭配導引運動才能維持療效。簡單的可以利用八段錦的左右開弓似射鵰搭配呼吸導引,可以調整旋轉的方向,雙手托天理三焦可以牽伸脊椎。

那脊椎側彎可以做運動嗎?

圖片上的男人叫甘特(Gant),很明顯的有脊椎側彎但他在60公斤的體重時可以硬舉300公斤。可以知道脊椎側彎不會是影響重量訓練的主要原因。要擔心的是,如果技術不夠完善,脊椎側彎原本就已經承受了異常負荷,在訓練的時候需要複雜的技術時,或是要進行較大重量訓練要特別小心。還記得一開始所說的,在承重時脊柱扭轉造成的剪力對於脊椎的傷害是很大的。所以,對於側彎的人來說,正確的了解肌肉的使用方式,要求正確的動作是必要的。運動訓練時要包括 1. 暖身、拉筋 2. 脊柱在不同方向的活動度。(坐姿體前彎、上半身旋轉、下半身旋轉) 3.特定方向的訓練(結合呼吸運動與主動動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影響胸推的魔鬼。中醫。手腕痛。針灸。TFCC。三角纖維軟骨

你有在運動後出現手腕疼痛的經驗嗎?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損(TFCC),這是一個健身初學者一直到進階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不僅影響訓練,日常生活一動到手就痛也很困擾。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主要是穩定橈尺關節與尺側腕關節的重要結構。最常見是在跌倒時手掌撐地伴隨手臂扭轉,或是在突然提重物手腕受力而受傷。常見的胸推動作、滑輪下拉、上博都有可能造成三角纖維軟骨受損。又因此處循環不好,癒合的時間會拉得很長。 三角纖維軟骨受損的疼痛主要會集中在手腕的小指側(尺側),在按壓尺骨小頭的時候更痛(Fovea sign),休息與保護是對三角纖維軟骨疼痛最好的方式。一開始要避免手臂旋前與旋後(手心朝上和手心朝下的動作),手腕後伸(向手背)或是尺偏(向小姆指),在運動時要用手腕護具或貼紮來保護。最好可以等到都不痛了再運動才可以避免他發作! 在中醫會用一些正骨手法讓腕關節的張力復正,只做尺側的關節通常效果不好,要連橈側的關節一起調整。再並用針灸在小腸經上做治療,但除了小腸經以外,我還會在三焦經和大腸經上尋找疼痛點,為什麼呢?因為橈尺關節的旋轉不穩定,就像翹翹板一樣,除了遠端受傷,近端同時也會受到影響。在治療後最好能持續保護固定關節直到2-4週無疼痛,再繼續進行重量訓練才不容易再讓他發作。

兩腳強、三腳勇。陰萎、陽萎、勃起功能障礙。中醫。運動。

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兩腳強、三腳勇」。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最近在日本的一個研究認為步距跟勃起功能障礙(以下簡稱ED)有相關,其實就是在講這個。ED是怎麼了?中醫怎麼看?怎麼改善? 首先要先了解ED,勃起主要是由副交感神經控制,使血管舒張劑(一氧化氮、NO)於陰莖動脈和平滑肌內的濃度上升,造成動脈舒張,使海綿體充血;坐骨海綿體肌和球海綿體肌(骨骼肌)會壓迫陰莖海綿體的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增加勃起的硬度。而勃起功能障礙是指陰莖在性行為期間無法勃起或維持勃起(也就是所謂的陽萎),主要原因分成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常見和心血管疾病因子的相關性很高,像是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群、缺乏運動、糖尿病,抽煙等等。 在一些國外的統計有1/3的男性有有中到重度的ED,而這些人多是因1.年紀因素 2.抽煙 3.高血壓 4.糖尿病 5.慢性腎臟病 6.肥胖 7.心理因素 8.心血管疾病史。研究認為ED在中老年人較易發生,是會降低其生活的質量。 而這些問題都是無法治療的嗎?回到前面提到的基本生理 1.神經興奮 2.血管舒張劑 3.盆底肌肉壓迫靜脈限制血液流出。只要能讓這些因素改善,就有機會改善ED。西醫最常使用的威爾鋼就是利用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s,來讓NO代謝的比較慢,能暫時恢復充血的功能,但是對於血管是沒有治療的效用的。但研究認為運動是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功能並增加血管舒張劑產生,所以運動反而被認為是改善血管因素ED中最好的治療方式。不僅可以恢復勃起功能,對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都是有幫助的。 在統計中認為有持續的運動,無論是有氧或是阻力運動都可以。只要有足夠的強度就可以減少ED的機率,統計上認為會有14%-86%的改善。建議要有1.每週4次的運動,持續40分鐘的運動強度為中度至高強度(40%-70%的最大心率)。每週160分鐘,持續6個月,就有助於減少因缺乏運動,肥胖,高血壓,代謝症候或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勃起問題。如果可以運動到一週200-300分鐘,對於ED的改善效果更好。也有研究認為阻力訓練和格鬥運動訓練是可以增加睪固酮。相反的在一些研究也比較了一些耐力型的運動員(如長跑、腳踏車),血中的睪固酮是較低的,同時也會影響性慾,但是不一定會ED。研究認為只要超過最大攝氧量的70%的運動強度,持續時...

中醫、小針刀、止痛、肌腱炎、五十肩、腰痛、下背痛、神經痛、沾黏

你聽過小針刀嗎?在google打上小針刀,大多是出現這些句子「小針刀是將中醫傳統針刺療法與現代解剖知識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醫療技術,主要是治療疼痛問題,損傷小、效果快。」。但是這一段話,能讓人了解多少呢? 小針刀顧名思義,就是小針在頂端有刀,因其尖端銳利,進皮後可以在組織做切割,和一般所使用的毫針有什麼不同,一般把針灸針用顯維鏡放大來看,針頭像是V字,而小針刀的針頭放大來看就像I字,前端是刃面。 針刀是現代發明嗎?其實在古代就有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圓利針者,大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病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簡單的說在古代的針灸中,不是只有現在所用的豪針(一般所見之針灸針),還有許多各種不同的治療器具,當中「圓利針」就是現在所稱的小針刀,而他治療的就是疼痛問題。 中國有位黃教授說:「針灸學其實就是古代的解剖學」,從骨度分寸法(用身體的長短來表示穴道的位置)、體表標誌法(用身體較為突出的部位當成定位的位置)其實都是表面解剖學的應用,表面解剖學會應用在外科學開刀前的體表標誌、一直到注射時所使用的體表定位。從物理治療所學的表面解剖一直到接觸了醫學影像超音波後,除了體表的定位,更了解深度定位的重要性,慢慢覺得中醫所記載的文字都是有道理的。 小針刀也可像針灸針一樣用來針刺穴位,因針體比針灸針稍粗,刺激作用更強「 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在中國的研究,針刀可以 鬆解軟組織粘連和纖維化疤痕,解除病變局部血管神經的壓迫和牽拉,消除物理性的致痛因素, 改善局部血流,局部代謝物和其他化學致痛性運至迴圈血液,增加代謝。 消除病理性應力,使軟組織病理負荷減小或消除,進一步減輕 疼痛 。 針刀後 產生新的損傷, 因循環改善和功能恢復,刺激下又可啟動膠原纖維分解使 形成粘連和疤痕化的 碎片被細胞吞噬和溶解,改善 血管神經卡壓的情況 。 由於組織張力鬆解後使肌張力消除,配合推拿正骨手法,可以使關節結構的功能得到調整。 要注意的禁忌症: 1. 有凝血異常,容易出血傾向,如:血友病或服用抗凝血製劑者。 2. 局部有傷口潰爛,肌肉壞死及蟹足腫體質者  3. 懷孕妊娠者。  4. 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5. 有糖尿病史者。 「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