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搞了快一週,才知道,筋肉爸爸會在37歲中風的原因。他的血脂、膽固醇、血壓、內臟脂肪都標準,在家族病史檢測後才知道,這一切,都跟我們疏失的家族病史有關。老公有凝血功能的問題,容易凝血.....」
看到這段文字,又想到以前一些年輕的中風患者,其實中風之後的復原過程對於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庭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此先祝福筋肉爸爸可以早日康復。回到正題,聽到這則新聞之後,看到有些人對於健身這件事情有很多錯誤的迷思。
1. 健身很危險
2. 心肺功能比健身重要
經統計重訓運動最常見的傷害有 1.肌肉骨骼 2.神經 3.心血管問題。最常見的多是肌肉骨骼問題,而神經和血管問題是十分少見的。有這些問題產生多是因為1. 控制能力或舉重的技術不佳,2. 肌肉強度或耐力不足 3.過份要求重量 4.暖身或延展度不足 5.失去平衡 6.疲勞。
回到這次中風的主題,重訓會造成中風嗎?在一些重訓時為了維持脊柱的穩定性,會使用閥式呼吸。什麼叫做伐氏呼吸,就是吸氣後再閉氣用力(像是打噴嚏,或是咳嗽),而伐氏呼吸時會造成胸腔內壓上升,而使血壓增加。研究顯示在使用伐氏呼吸訓練最大重量時,因為血管壁受到壓迫,會增加心輸出量,可以讓血壓增加將近3-4倍。雖然伐氏呼吸可提供腹內壓力,建立脊柱的穩定性,但是在某些特殊疾病,使用伐氏呼吸要特別小心。
1. 慢性高血壓
2. 老年人的動脈相對無彈性
3. 患有先天性或後天性主動脈疾病
4. 任何患有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的人,如馬凡氏症候群,Ehlers-Danlos症候群等等
5. 特納綜合徵,成骨不全症和遺傳性多囊腎病。
但對於絕大多數的健康人而言,短期的閉氣用力是十分安全的動作,而經過訓練的伐氏呼吸可以比一般呼吸增加更多腹內壓,相對的脊柱的穩定性就更好。腹內壓在1.蹲舉 2.舉重 3.壓腿增加較多,而上半身的訓練(臥推,彎舉)增加的比例就比較少。
伐氏呼吸可以帶來脊柱的穩定性,相對的也有其他的風險。進行伐氏呼吸初期可能造成血壓上昇,之後因心臟的血液輸出量降低,造成了血壓下降。吐氣後,因胸腹腔壓力消失,血液停留在肺部血管中,造成血壓更進一步的下降。最後因靜脈回流的增加,心臟的血液輸出量恢復,血壓再次上昇。在伐氏呼吸期間,腹內,胸內和動脈內壓力明顯增加,動脈內壓力可以直接傳遞到顱內血管,胸內壓增加也會增加中心靜脈壓,阻礙靜脈流出並導致顱內壓增高,而可能導致 1. 腦出血 2.疝氣 3.眼出血。國外有案例是在伐氏呼吸時,造成硬腦膜下血腫(腦出血)、脊髓硬膜外血腫,但是這些發生問題的運動員大多是有使用類固醇的紀錄,因使用類固醇可能會促進血小板聚集和凝結,十分少數是查無原因的。
一體兩面,重量訓練有其危險也有他的益處,經研究持續重量訓練後是可以減少收縮壓,並且在舉相同重量時可減少血壓的上升。如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應減少伐氏呼吸,在肌肉用力收縮時吐氣、放鬆時吸氣的呼吸法可避免血壓快速上升。一般人在使用伐氏呼吸時盡量不要持續超過3秒,減少因伐氏呼吸造成的頭暈或昏厥的可能。
「其有三虛而偏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平素氣血虧虛、臟腑失調,如果因為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勞累、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內風夾痰火,上擾清竅,致腦絡阻遏。翻譯成大家聽的懂的語言就是:中醫認為會中風的人,多是有虛,可能因為情緒過度反應,喝酒,吃太飽,或是太累,或是一些感染。如果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調了,造成血管阻塞,身體裡面的血液沒辦法正常運行,出現一邊的身體沒力、走路跌倒、肌肉軟,就是中風。中醫可使用針灸,頭皮針可幫助腦部循環,四肢透過對經絡的刺激,進而達到調節人體氣血陰陽的效果。前幾年台灣有研究,認為針灸能有效降低中風病人的復發率,尤其接受西醫治療合併針灸療法,能降低中風復發風險逾6成。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中風,也可以考慮中醫治療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