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中醫師的表面解剖學-曲池

  記得有一次我在幫一位醫師針灸的時候,他跟我說,如果你有在做神經阻斷應該會很準喔!為什麼他會這樣說呢?記得從物理治療的時候所學的表面解剖學,到中醫以後的針灸學,其實都是人體的表面解剖去定位位置。我們怎麼看一顆西瓜好不好吃?可能會用敲的。但是要怎麼判斷這個組織有沒有受傷,或是問題在那裡呢?就是要靠中醫師用手去摸。 一直到學了超音波之後,對解剖更深入了解後,對於想要治療的部位深度和準確性,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中醫摸的穴道位置,或是定位的地方跟西醫一樣都是人體,只是中醫用經絡和穴道來定義人體的位置,除去看不到的氣和血,在穴位下看到的解剖位置有那些東西呢?慢慢有空把穴位的解剖和超音波的圖像整理一下,歡迎有興趣的人一起研究學習。 曲池的穴位,如同其名,在一個屈曲的凹陷處,取穴法是在屈肘時,手肘外輔骨凹陷處。 如上圖(左手曲池穴)所示,圖片左側是身體的外面,右側是裡面,定位點左側在凸起高骨處,穴道在黃點正中處,肱橈肌(Br.B)的邊緣。正下方有橈神經(R.N)和橈返動脈(紅點處)。在此處進針過急過快都要小心傷及神經。再穿過神經與血管的筋膜處,會到達肱肌(BR),有人會用曲池透穴的要切記拔針後要小心注意是否出血,曾遇過有人針後腫如乒乓球大小。

中醫師的解剖學-合谷穴

合谷的意思是指"兩指會合處的凹陷"。一般時取穴是在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有的取穴法會把兩手靠到最近,取最高點,亦有的選在第二掌骨中點處進針。 畫面為左手,最左邊高回音高起處為第二指骨(2nd MTP),右邊高回音高起為第一指骨(1st MTP)。在畫面中間第一層肌肉為第一背側骨間肌(Dorsal interosseous muscle)淺層處有橈神經淺支(Radial nerve superficial branch)的分支,有掌背動脈的分支(Dorsal metacarpal a.)。第二層為拇收肌(Adductor pollicis muscle)的橫頭,在兩層肌肉中有深層的尺神經(Deep branch of Ulnar nerve ),同時伴行淺掌動脈(palmar metacarpal artery),往近端走靠近第一、二掌骨底(靈骨)有橈動脈穿過。 以往取合谷有很多做法,有的是用同身寸,有的是大姆指內收取肌肉最高點,有的是用第二掌骨中點,更有董式的靈骨大白都是在這一個區塊。在這裡要避免針刺到血管,切法就很重要了,只要給與壓力血管就會往兩側移動,可以避免血腫的出現,往第二掌骨的邊緣進針,亦可以避免戳到淺掌動脈。這裡的神經也很有趣,如果合谷透後溪時,可能會接觸到尺神經和正中神經的吻合分支(Riche-Cannieu Anastomosis),靈活的手指動作也是人類特有的,在這裡的神經支配也很複雜,密密麻麻的神經,是不是讓你覺得更有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