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又到了每日一字的時間了,請問「傴僂」這兩個字怎麼唸?其實今天不是國文課,只是在找中醫對於脊椎側彎有沒有什麼紀錄的時候,找了很久找不到,就讓我來定義一下好了。 脊椎側彎是指脊柱在結構上的變形。通常是用柯布角(Cobb's angle)來定義側彎的角度,脊椎側彎是一個3D的變形,除了在冠狀面以外,橫斷面的椎骨旋轉和矢狀面的後凸都會影響脊柱的變形。在側彎的時候肋椎關節會讓脊柱的外形產生“凸”和“凹”的樣子。 嬰兒出生時出現的脊椎側彎,被稱為”先天性脊椎側彎”。先天性脊椎側彎代表胚胎在分節時產生的缺陷所造成的脊柱變形。而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其他類型的脊椎側彎,但目前找不到什麼特定原因,大約85%的病例是原發性的。根據出現的年齡,脊椎側彎可進一步分為嬰兒,青少年或青少年特發性而當中青少年特發性脊椎側彎(AIS)在這三類中患病率最高。這種類型的脊椎側彎發生於10歲一直持續到生長期結束。患病率取決於脊柱彎曲度和患者的性別。統計認為,女孩的機率明顯高於男孩(比例為4:1)。以下因素可能會有更高的機率:1. 女性 2.10-12歲的年齡(初經前) 3.存在胸廓曲線 4.出現的曲線大於25度 5.Risser sign為0-1(仍有生長潛力者。) 脊椎側彎是兒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見的脊柱疾病。通常側向彎曲度> 10°才被認為是脊椎側彎。常見除了側彎以外還帶有椎骨旋轉,最常見的是胸廓彎曲的後凸減少。而脊椎側彎可能是結構性或功能性的。功能性脊椎側彎可以矯正,多是由於姿勢或脊柱代償動作而發生。但結構性脊椎側彎是無法糾正或只能部分矯正,通常會用前彎測試來區分結構性脊椎側彎和非結構性脊椎側彎。 非原發性性脊椎側彎:可能是因1.椎骨畸形 2.脊柱的活動性穩定不足(包括脊長肌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如長肌),如腦性癱瘓,脊髓性肌萎縮等等。3. 間質性脊椎側彎,是被動穩定不足(由椎骨,小關節,椎間盤,黃韌帶和縱韌帶韌帶,關節囊和被動肌支持的脊椎韌帶)像馬凡氏綜合症,或開心手術後造成。 原發性: 1.嬰兒脊椎側彎:發生年齡為0–3歲,患病率為1%。嬰兒俯臥位可以減少側彎的角度,如果角度差異大於20度表示預後不良。2. 青少年脊椎側彎:發生年齡為4-10歲,佔兒童所有特發性脊椎側彎的10-15%,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肺併發症,>30度其中95%的患者需要...